2021年11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
SDGSAT-1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2030年议程的科学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首颗地球科学卫星。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的需求,SDGSAT-1卫星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通过三个载荷全天时协同观测,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服务全球SDGs的实现,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标研究提供支撑。
SDGSAT-1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资助,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简称:SDG中心)规划的首发星。卫星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卫星系统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卫星载荷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和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科学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805所)研制。
科学目标
通过探测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环境交互影响的地物参量,实现综合探测数据向SDGs应用信息的转化,研究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关指标间的关联和耦合。充分利用SDGSAT-1对地表进行宏观、动态、大范围、多载荷昼夜协同探测的优势,研究人居格局(SDG 2、SDG 6)、城市化水平(SDG 11)、能源消耗(SDG 13)、近海生态(SDG 14、SDG 15)等以人类活动为主引起的环境变化和演变规律,探索夜间灯光或月光等微光条件下地表环境要素探测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服务SDGs相关领域的研究。
技术指标
SDGSAT-1为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搭载了高分辨率宽幅热红外、微光及多谱段成像仪三种载荷,轨道高度为505 km,倾角为97.5°,幅宽为300 km,重访周期约为11天,热红外空间分辨率为30 m,多谱段空间分辨率为10 m,微光全色波段和RGB波段的空间分辨率分别是10 m和40 m。SDGSAT-1设计有“热红外+多谱段”、“热红外+微光”以及单载荷观测等观测模式,可实现全天时、多载荷协同观测。同时,拥有多种定标模式,保证了精确定量探测的需求。
表1 SDGSAT-1卫星主要技术指标
类别 | 指标项 | 具体指标 |
轨道 | 轨道类型 | 太阳同步轨道 |
轨道高度 | 505 km | |
轨道倾角 | 97.5° | |
热红外成像仪 | 幅宽 | 300 km |
探测谱段 | 8–10.5 μm 10.3–11.3 μm 11.5–12.5 μm | |
空间分辨率 | 30 m | |
微光/多谱段成像仪 | 幅宽 | 300 km |
微光探测谱段 | P: 444–910 nm B: 424–526 nm G: 506–612 nm R: 600–894 nm | |
微光空间分辨率 | 全色10 m,彩色40 m | |
多谱段探测谱段 | B1: 374 nm–427 nm B2: 410 nm–467 nm B3: 457 nm–529 nm B4: 510 nm–597 nm B5: 618 nm–696 nm B6: 744 nm–813 nm B7: 798 nm–911 nm | |
多谱段空间分辨率 | 10 m |